中医七大养生理论

《黄帝内经》奠定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 , 初步建构了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雏形 , 又经后世医家的发展和补充 , 逐渐走向完善 。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, 确立了中医养生的原则 。 如天人相应、形神共养 , 协调阴阳、顺应自然、饮食调养、谨慎起居、和调脏腑、通畅经络、节欲保精、益气调息、动静适宜等等 , 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、有法可依 。
 
1.天人相应
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 , 讲究体内气化升降 , 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 。 并用阴阳形气学说、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 。 尤其把精、气、神作为人体之三宝 , 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 , 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 , 提出养生之道必须“法于阴阳 , 和于术数”、“起居有常” 。 即顺应自然 , 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 , 使生命过程的节奏 , 随着时间、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。
 

中医七大养生理论

文章插图

2.形神共养
形 , 即人之形体 , 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、经络、精、气、血、津液、五官九窍、肢体以及筋、脉、肉、皮、骨等,其中主要是精与气这两个方面 。 神 , 即以神情、意识、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 , 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。 二者是相互影响、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。 形神共养 , 二者相辅相成 , 相得益彰 , 使身体和精神都能够均衡统一与和谐 。
 
3.药食同源
药食同源、同理、同养、同用是中医饮食养生的一大特色 。 “药食同源”是指食物与药物皆属于天然产品 , 其性能相通 。 具有同一的形、色、气、味、质等特性 。 “药食同用”、“药食同养”是指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皆由同一理论指导 , 也就是“药食同理” 。 中医养生提倡“药补不如食补” 。
 
4.动静互涵
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 。 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 , 能促进新陈代谢以增强体质 , 并能防止早衰 。 但并不表示运动越多越好 , 运动量越大越好 。 中医养生学更强调静养的作用 , 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才是养生的根本大法 , 以静养生的原则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。 我国的老庄道家以及后来的道教都主张以静养为主 。
 
中医七大养生理论

文章插图

【中医七大养生理论】5.正气为本
保养正气 , 就是保养精、气、神这人身的“三宝” 。 “三宝”的根本在于保护脾肾 。 肾为先天之本 , 内蕴元阴元阳 , 是人体阴阳之根本 。 肾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关系极为密切 。 若肾精充沛 , 内则五脏安和 , 外则肌肤润泽 , 容颜焕发 , 耳聪目明 。 所以 , 肾气旺盛 , 人就不易衰老 。 而脾胃为后天之本 , 为水谷之海 , 是气血生化之源 。 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, 如气血、津液、精髓等 , 都化生于脾胃 。 所以 , 脾胃强弱也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 。 因此无论是调理肾元还是顾护脾胃 , 两者应是并行不悖、相得益彰 。
 
6.平衡阴阳
体内阴阳平衡 , 守其中正 , 保其冲和 , 则可健康长寿 。 例如 , 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 , “不偏不倚” , 中和适度 。 又如 , 节制饮食、节欲保精、睡眠适度、形劳而不倦等 , 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。 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“养生以不伤为本”的观点 , 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 , 掌握适度 , 注意调节 。

推荐阅读